好傷員,補充彈藥,同時,做好再次出擊的動員和準備工作。”
“哦,你們再用我們的電臺和人民軍總部聯絡一下,報告你們的具體情況!”
“小劉,快去通知趙團長,立刻做好500人的飯菜,迎接朝鮮人民軍同志!”
“是!”小劉應聲而去。
吃完飯以後,志願軍同志儘量給人民軍同志補充了一些彈藥,因為有些槍支口徑不同,未能做到全員滿額的補充。再有就是大部分的人民軍同志還沒有棉衣,以後越來越冷,375團駐地也沒有現成的棉衣,茹副師長正要和軍部聯絡,崔鳳俊科長過來說:“茹副師長,還是算了吧,時間可能來不及,我們以後去繳敵人的。”
晚上,人民軍同志終於睡了一個安穩的覺。
第二天早飯以後,還是那個小樹林。
近千名中朝軍隊指戰員密密麻麻的坐在地上。
中間一個小土臺上,站著趕來送行的吳瑞林軍長。
“同志們!”吳軍長操著他那有點帶四川口音的普通話說道。
“同志們,我宣佈,中朝聯合遊擊支隊現在正式成立!”
“第一支隊,由朝鮮人民軍第12師團第18聯隊部分官兵和志願軍125師375團2營組成,125師副師長茹夫一任支隊長兼政委,375團副團長龍虎臣和人民軍12師團作戰科科長崔鳳俊同志任副支隊長,隨行朝鮮地方工作隊由朝鮮江源道黨委組織部長玄武炫同志任隊長,負責協助給游擊隊籌集給養、瞭解情況、審訊戰俘、收集物資。”
“第二支隊,由375團1營和朝鮮孟山郡委員會、寧遠郡委員會組成,125師副政委王淮湘同志任支隊長兼政委,375團團長趙立賢同志任副支隊長。”
“第一支隊的游擊區域大致劃定為:平壤、三登、順川、成川、陽德一帶;第二支隊的游擊區域為德川、孟山、寧遠一帶。”
“希望你們精誠團結,積極行動,狠狠的打擊敵人!”
土臺下面的部隊,情緒激昂,很多同志自發的唱起了“到敵人後方去,把鬼子趕出去”這首歌。
歌聲逐漸響成一片。
吳軍長看到自己的部隊如此高昂計程車氣,心裡也十分激動,多麼可愛的戰士!多麼可愛的人民!
只見吳軍長大手一揮:“出發!”
一支雄赳赳、氣昂昂的部隊就這樣向南開拔了
本文由鐵血讀書首發
第三章 向南挺進
1950年11月5日。
朝鮮北部德川郡境內。
一支軍隊正沿著山腰的小路向南疾進。
隊伍中,大部份人都身穿寬大的土黃色棉衣棉褲、頭戴無舌頭翻毛棉帽,膝蓋以下扎著綁腿,腳上穿的則是高腰膠底鞋,而手上拿的大多是美式武器,但身上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身份的標誌。
而另一部份人則身穿單衣,手持一色的蘇式轉盤衝鋒槍,從這部份人的帽徽和肩章可以看出來,他們是朝鮮人民軍。
原來,這就是剛剛成立的中朝聯合遊擊支隊。
走在隊伍前頭的兩個軍人,左邊一位個子高高、腰佩勃朗寧手槍的是志願軍125師副師長現在的遊擊支隊支隊長兼政委茹夫一。
前面沒有來得及具體介紹,其實,茹隊長個子較高,臉色黝黑,目光炯炯有神,也許是長期戰爭的鍛鍊,使得他已經成為了一位辦事幹練、作風果斷的標準的軍人。
右邊正在走著的是一位肩扛上校軍銜的人民軍軍官,他個子中等,身材壯實,他就是朝鮮人民軍第12師團作戰科科長、遊擊支隊副支隊長崔鳳俊。
現在,他們兩個人正邊走邊小聲商量著兩軍合同作戰的細節問題。
哦,這裡還要繼續著重介紹一下茹夫一支隊長。
這位志願軍125師的副師長,也不是一般人物。
1916年,他出生在山西臨猗,15歲就投身楊虎城的第17路軍,受過國民黨的正規的軍事訓練,西安事變的時候他是楊虎城衛隊計程車兵。
西安事變後,他離開了國民黨軍隊,被共產黨的地下組織送到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山東遊擊區,當過八路軍的營長、團參謀長和楊靖宇支隊參謀長,抗戰勝利後渡海到東北,任東北野戰軍5縱14師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42軍125師參謀長、副師長,對敵後游擊戰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戰經驗。
1953年,他被中央軍委派往越南當顧問,協助指揮越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