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世界一般,就是理藩院的官員都很少過去。
同樣聽到伊凡話語的還有伊格,在滿清這麼多年他的漢語已經學習的很好,否則剛剛伊凡的詢問他都聽不懂。
尷尬一笑,伊格有些為難的回答道:“我們聖尼古拉教堂並不是純粹的傳教士,我爺爺是雅克薩戰爭被俘虜到清國來的將官,這個主教相當於我們家族世襲。”
經過伊格的解釋伊凡才明白,原來這個聖尼古拉教堂並不是單純的教堂,他們是康熙年間俘虜來的俄羅斯人組成,為讓他們老老實實不鬧事,因此特意成立聖尼古拉教堂,而這位伊格的家族就是這個教堂的世代主教。
說到底這個教堂和俄羅斯的東正教關係不大,至於每年從俄羅斯過來的五位傳教士也歸伊格管理,說起來他的真正職責是調解俄羅斯帝國在清國的真正傳教士和滿清的關係。
一般理藩院處理俄羅斯事務的時候都會安排人前往聖尼古拉教堂請求伊格的幫助,因此聖尼古拉教堂和理藩院、禮部的關係相當不錯。
不過不錯歸不錯,但是卓羅、陳泰這樣的高官從來沒有見到過伊格,只是對於這個名字有些熟悉而已,畢竟卓羅是禮部正二品大員,這相當於後世的部級幹部,而陳泰雖然是理藩院從五品的員外郎,但是在權力上足以媲美后世的京城司局級幹部。
“貝勒爺,外面風大,我們還是先去吃飯吧!”
看著灰濛濛起風的天空,明白即將下雨的卓羅急忙進行安排,他是明白伊凡在京師內有自己宅子的,因此只提吃飯的事情沒有說住宿。
“京城的天氣一直這樣?”沒有上馬,伊凡就這樣牽著馬準備步行進去。
“往年好一些,今年不知道什麼原因,這都已經十一月,可是居然還有雨,貝勒爺您還是坐轎吧!暢春園距離城門不近,如果走著過去,估計半個時辰都到不了。”
理藩院作為從禮部分離出去,負責藏、蒙、俄羅斯地區外交事務的部門,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專門接待國外賓客的地點。
暢春園位於圓明園南,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自從暢春園修建完成之後康熙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居住,並於康熙六十一年去世於園內清溪書屋,乾隆年間這裡的凝春堂一帶改為皇太后居所。
因為環境優雅的原因,部分外堂被撥付給理藩院用於接待國外賓客、藏區、蒙古等王爺活佛的地點,作為外蒙的貝勒,伊凡自然有資格前往那裡。
聽完陳泰的話,伊凡沒有堅持步行,但是也沒有坐轎而是騎馬,他畢竟是外蒙的貝勒,年齡在小也屬於武將,作為武將怎麼能坐轎?
看到伊凡的動作陳泰等人也不方便再乘轎而是同樣騎馬,幸好他們早有準備,否則臨時之間想要找馬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城門口的步兵統領衙門倒是有戰馬,但是人家不一定借給他們,畢竟理藩院和禮部不像兵部、工部、吏部這樣的實權衙門,清水的他們就是步兵統領衙門負責城門的小頭目都不一定給他們面子,至於戰馬?萬一你們不還怎麼辦。
當然這些都不是主要的,真正主要的是他們禮部尚書和步兵統領衙門的九門提督關係不太好,這才是對方很有可能不甩他們的主要原因。
一身蘇繡貴族蒙古袍讓伊凡就屬於王公貴族,而身後兩名身穿官服的滿清官員,更是襯托出伊凡的不凡,至於伊格?他就如同一個大馬猴一樣被人搞笑。
身材高大的他穿上神職服裝要多難看有多難看,可惜他很不自覺,彷彿很英武一樣挺胸抬頭騎在戰馬上如同一位將軍般掃視著周圍的百姓。
城內是不允許騎馬的,但這也需要看是誰,正二品的卓羅絕對有這個權利,陳泰雖然不夠資格,但是跟在伊凡的身後,他也有自己的理由。
至於伊凡?紫禁城都可以騎馬更不要說城內,不要說騎馬,就是策馬狂奔也沒有人會管他,當然伊凡絕對不會那樣做。
雖然此時是乾隆年間,但是京城已經開始有後世的苗頭,如果不是他們騎著戰馬一般就不是普通人,那麼這人擠人的場面必定讓伊凡他們寸步難行。
珠寶古玩、街邊小販、絲綢布莊,看著這些熟悉的一切伊凡的內心很不平穩,這是京師、1790年屬於乾隆的京師。
“京城其他地方都很好,就是人太多、中午的時候太吵,幸好我們的府邸屬於平民止步的區域,否則宅子太大也會吵鬧的無法午睡。”
看到伊凡對京師很感興趣的樣子,旁邊的卓羅開始介紹著這個時代關於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