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發射10餘顆衛星,使得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二號)初步覆蓋亞太區域;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和30顆地球非靜止軌道衛星組網而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第一顆北斗一號衛星是在2000年發射的,其後共在幾年內發射了4顆衛星,基本上是實驗性質。北斗1。0中的四顆衛星的效能還遠遠達不到不管是普通軍用和民用要求,但標誌著中國進軍全球導航的開始。首先1。0系統覆蓋範圍只有天朝一帶,其次定位精度只能達到20米級,相較於gps的10米級,仍舊有些差距。因為採取的是無線電通訊協議,所以訊號極其容易被別人偵知,沒有任何軍用價值,另外這一系統終端還無法在高速行進的飛行器中使用,使用市場就收到了限制。
天朝現在提供的大部分裝備都對於衛星定位系統有著極大的依賴,現在還勉強能使用一下gps應付一下,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坊間通傳,天朝下定決心研發北斗系統,是因為在九六臺海危機的時候,美軍為了遏制中國導彈,將授權給中國的導彈衛星定位全部中止,使得瞬時間tg發現大半武器從高精尖衰落成了土炮。這種受制於人的感覺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天朝絕對是不能容忍的,所以開發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成了航天事業中甚至比載人航天更為重要的專案。
對於航天上的東西,齊一鳴並不是特別懂,此刻他身邊站著一位紅警工程師,專門為他介紹提前十幾年出現的北斗系統的情況。
“我們直接跳過了北斗一號的水平,基本上技術指標已經接近了北斗2。0。這一次的衛星發射同樣是一次一箭雙星,將會有兩顆衛星被髮射進入地球靜止軌道,全系統建設完成之後,這兩顆衛星會作為備份衛星,現在則主要為我們提供短報文通訊、精密授時和定位服務。”
似乎也知道這位基地老闆最關心什麼,工程師又道:“北斗系統的應用將補完全軍綜合資料鏈系統上的最後一道缺口,有了北斗之後,建設數字化部隊將不再成為問題。北斗和其他的一些通訊衛星、間諜偵察衛星,將會為我們的軍隊提供最大程度上的情報資訊保障以及最為及時的通訊輔助和定位服務。”
齊一鳴當然明白其中的意義,他也熱切地問道:“大約什麼時候能夠初步達成數字化部隊需求的水平。”
這位似乎沒多少情商的工程師很乾脆地回答:“我們至少還需要202顆衛星。”
齊一鳴差點絕倒,不過心想這也並不奇怪,即便是到了2015年的時候,pla都不敢說自己完成了全部數字化軍隊的建構,一些厘米級的偵察衛星水平還不過關,而全球定位的北斗衛星也沒有全部上天,加上地面終端系統上的一些軟硬體問題,這條數字化大軍之路絕對是任重道遠。
他也沒有太過悲哀,現在的軍事革新的領導者鷹醬家也只不過剛剛開始摸索這個模式,齊一鳴最起碼對於未來該怎麼走心知肚明,這本身就是優勢,點錯科技樹的懲罰是絕對可怕的,有他在至少不會點錯科技樹。
在觀看衛星發射特別設定的“雅間”中,開始響起發射總指揮的倒計時,齊一鳴在後世電視上見多了這樣的場景,也沒有太過激動。反而他藉著顯示屏看著外面巨大的長征四號丙型火箭,暗道:“cz…4丙在八十年代也絕對算不上是什麼一流的水平,美國鬼子搞得德爾塔、毛熊的聯盟號神馬的,統統都比cz…4強一些。話說在航天領域上兔家的差距其實比一些普通的軍事領域還要大啊。”
帶著沖天熾熱的尾焰,運載火箭拔地而起先是緩慢地掙脫了重力的束縛,然後朝著浩瀚無垠的宇宙,義無反顧的衝去,雅間之中的齊一鳴是特別平靜,但是外面指揮大廳裡的航天人們激動地互相擁抱、掌聲不絕。
齊一鳴大體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心情,他給這些赤誠的航天人帶來的其實並不是那些巨大的火箭和先進的衛星,而是一條能夠看到曙光的路。毫無疑問在這個時代,不少搞科研工作的人都是無比迷惘的,****平息後人們重拾理智,重新進入發展軌道後,突然發現原本自己的對手距離拉得越來越大,大到原本一腔熱情的他們都產生了恐懼。
如同當年某篡位林在蘇區寫的那文章《紅旗還能打多久》,現在的科研工作者們面對巨大的技術差距鴻溝,憂心忡忡甚至極度悲觀。也正如當年有位下巴上長著大志的先生以那鬥天鬥地鬥你全家的氣魄,為反駁革命失敗主義,寫下了幾個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齊一鳴正在放縱自己的思緒,而身旁那個工程師又不長眼神地打斷了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