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說文姜勾搭上了莒國的醫生,那個醫生原來是在魯國宮裡的,因為和文姜勾搭上之後害怕魯國政府發覺會殺害他,就跑回了莒國避開文姜。然而,這個老女人卻追到了莒國,那個醫生非常痛苦,就四處訴苦,訊息就傳了出來。傳到管仲這裡,管仲當然不安了,他心說:這個女人瘋了嗎?接著,管仲擔憂的事情發生了——文姜病倒了。
再說經濟,“夏,齊大災”。能上別國的史書上的災害,而且說“大”的災害就必然是很大,是什麼方面的大災呢?主要應該是農業的。從前後兩三年的《左傳》記載上可以得到一些資訊,公元前677年的記載:“冬,多麋”。麋音同米,獸名,又叫駝鹿。駝鹿突然增多,必然會吃附近的莊稼。公元前676年的記載:“秋,有蜮”。 蜮音同玉,是傳說中能含沙射人的動物。肯定是這種動物最近經常射傷人,所以,記載在史冊中,而射傷的人大多就是農民,這種動物在城市裡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動物氾濫的記載都是很少的。然後,公元前674年夏天,齊國大災。表面上我們還看不出什麼聯絡,而有一點肯定的是齊國和魯國是近鄰,魯國有,齊國也會有,而齊國大災可能就是因為齊國這邊多,多才導致大災,農業失收。即便是一個推理性的猜測,但齊國大災是事實,大災影響經濟,管仲必然忙於救災,重振經濟。
而不管是救災,還是經濟,都離不開一個內容:藝館。管仲平時出外考察民情經常要去藝館,這裡的意思可不是說那些*的官員出外考察要去夜總會、KTV,管仲的確是去考察民情,因為藝館裡來往的都是商人,商業是國家經濟命脈之一。管仲曾經就是小販,他知道商業的重要性,所以要開設藝館,當時藝館都是國營的,主要是經營類似歌舞、飯店的生意。而管仲從藝館裡商人們口中可以輕鬆獲知很多資訊,各國缺什麼,在儲備什麼等等。所以,他經常去藝館,據說他的老婆也是從那裡找的。
管仲開藝館的初衷是商業用途,為了吸引商人貿易,減緩商人在旅途中的疲勞,國家從中徵收稅務來補充國庫,因為最富有的都是商人,藝館為齊國商業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後來的發展就有點歪曲了,唐宋時,雅的詩人把這樣的一條街稱為“煙花柳巷”,而街上的藝館由於主要是做出賣肉體的生意而被俗稱為“妓院”,偉大霸業的創始人管仲成了“妓院”的“創始人”,當然,藝館發展到後來這個樣子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其實,胡亂惡搞歷史的事例屢見不鮮,明清時,有些妓院把管仲的畫像掛在堂上頭供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供奉管仲這個妓院的創始人,保佑平安。另一個是因為管仲在經濟上面頗有成就,希望他保佑生意興隆。偶爾還有不懂歷史的醉漢問:“這畫裡是誰?老闆娘的祖宗?”老鴇會風趣地說:“這是歷史上第一位嫖客。”“哎呀!崇敬崇敬。”也是他的祖宗。這些當然是笑話,帶著諷刺意味的笑話。
君臣的燭光晚餐
筷子的作用
“小暑至,螳螂生,鶪始鳴,反舌無聲”。這說的是仲夏,“鶪”音同局,就是伯勞。去年的這個時候,齊國鬧了一場大災,直接造成農業經濟損失近一半的糧食產量,幸好這幾年有效地發展了農業,積攢下來不少糧食,但也只夠維持這年的虧空。接著,周王室就出事了,除了管仲與叔詹達成的某種協議的原因之外,大災也是影響齊國沒有對此事採取任何行動的一個原因。
這些也沒有使管仲感到緊迫,而聽到魯夫人文姜生病的訊息,他倒開始有點不安,他意識這個女人即將死去,雖說這是早晚的事情,可一旦發生就會間接影響齊國和魯國的關係。
這天,煩悶的天氣,齊桓公也感覺內心不舒暢,就召管仲共進晚餐。
燭光裡,君臣猶如父子一樣對坐著,晚餐很豐富,但齊桓公一點也沒有胃口,他被這三年來的事情憋得很鬱悶,又是天災,又是人禍,霸業一點進展都沒有。
管仲知道齊桓公的心思,他憋不住,老毛病又犯了。可自己一直在想文姜的事情,必須先辦這件事情,文姜對於他來說太重要。他把筷子放下,先開啟話題說:“主公可知魯夫人文姜病了?”
齊桓公點點頭說:“寡人已派人去慰問過了。”
管仲看出齊桓公對這個話題好像沒有什麼興致,但他必須讓齊桓公知道這不是小事,就問齊桓公:“主公知道魯夫人的重要性嗎?”
齊桓公搖搖頭,從一開始就裝著一副很低落的樣子,他是想用這個表情來暗示管仲霸業最近沒有什麼進展,寡人很沒有意思,但管仲不理會他的表情,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