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會得罪一部分人,區別只在於數量多少的比較,但是畢竟難逃負面評價。所以,在關鍵時候政策的調整一定要以理服人。
要想獲得選民認同,自我宣傳是一個思路,“借樹開花”有時也許更有效,奧巴馬想到了出訪。此時,麥凱恩早就先行一步,周遊列國並“滿載而歸”。即使這樣,奧巴馬也必須迎頭趕上。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3。出國:訪亞歐颳起“奧氏颶風”
媒體寵兒:一“馬”當先
與麥凱恩相比,奧巴馬最缺乏的就是軍事外交經歷,這也是許多美國選民擔心之處。
奧巴馬無法向國人證明自己的作戰能力,但是,他可以證明自己的外交能力。他要做的是擺明姿態,闡明主張,遠交近攻,假外交之手,打消選民疑慮,奪取選民信心。因此,初選剛剛結束,一份出國訪問路線圖已經放在了他的案頭。他選擇了中東和西歐。
奧巴馬尚未出訪,已經有200多名記者報名參加。美國三家主要電視臺均派出了重量級記者隨行,其風頭遠遠蓋過麥凱恩。所以,隨之而來的政治風險是,一旦奧巴馬說錯話,做錯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伊拉克:美軍的傷心地
伊拉克戰爭曾經是美國人的驕傲,但現在伊拉克是美國人的傷心地。五年的伊拉克駐軍帶給美國人的不再是光榮,而是沉重的負擔和災難。對伊動武的合法性也開始受到質疑。
但是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布什堅持不在預算案中加上撤軍時間表。作為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是布什伊拉克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和推動者。他投票支援布什對伊作戰,發動參議員支援布什的對伊政策,堅決反對在國會軍事預算案中附加撤軍時間表。
2008年3月16日,共和黨預選硝煙尚未散盡,麥凱恩就馬不停蹄地抵達伊拉克。他在與伊拉克總理馬利基和美軍駐伊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會晤時,一再表示伊拉克形勢正在好轉,不但沒有到撤軍的時刻,甚至還要增兵。麥凱恩甚至稱,為確保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