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蘇維埃講解如何創造房地產市場。摧毀私有制倒是簡單,想從無到有地重建它可就難得多了。不是有笑話說過麼,誰都能把一缸金魚變成一道魚湯,可有誰能把魚湯變回一缸金魚呢?首先,你得界定私人所有權,接著創造所有人,然後……
前言(2)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進展迅猛,但不怎麼順利。有一天,蓋達爾向我的團隊提了一道難題。政府已經把商店私有化一年了,貨架上依然空空如也。但大街上,在冰冷的路邊,立著上千座四面漏風的鐵皮貨亭,裡面什麼東西都賣。蓋達爾問:“大冷天的,為什麼商人們不肯進商店做買賣呢?”
那年冬天,莫斯科很冷:足足有零下40度,華氏度和攝氏度都重合了。然而,莫斯科人卻在鐵皮亭子前排著長隊,買麵包,買鮮花。我瞅著空空的商店,跟商人們聊了一會兒。原來,修個鐵皮亭子很容易,只要給警官一點兒甜頭,再向本地黑手黨繳些保護費就行。要開一家商店可就困難多了。俄羅斯在私有化商業企業時,把所有權分給了太多利益方,每一方都可以阻撓它的使用,而且也的確這麼做了。一位新的業主獲得了變賣商店的權利,另一位獲得了出租該店的權利,還有一位獲得了佔用權。看到那些空蕩蕩的商店,我頭一回冒出了“困局經濟”這個概念。
自從我發現上述市場動態之後,數以千計的學者測試、檢驗並擴充套件了這一概念。困局悖論是一個簡單的概念,但它能解釋很多現象。莫斯科空蕩蕩的商店似乎太遠了點,但缺失的藥物、緩慢的無線網路、飛機延時,以及日常生活中數不清的謎題都與這個原因有關—只要找到了它的解決辦法,就能開啟創新的大門,提高百倍的生產效率,幫助我們復興經濟。
比方說,就在本書出版的2008年春,報紙上正連篇累牘地報道次貸危機的訊息。大型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垮掉了,低落的房價把經濟推向衰退的漩渦,但沒人從困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不久以前,抵押銀行在放貸之前會對貸款人進行評估,如果房主還貸有困難,貸款人會一溜煙兒躲得老遠。於是投資銀行設計了新的抵押方式,以較高的利率,向信用評級不高的人放出大額貸款。銀行把這些抵押債權收攏到一起,而後將之分拆成風險等級不同的債券。細節極為複雜,但結果很是神奇:金融工程一下子把晃晃悠悠的抵押貸款變成了安全的債券。只要美國利率一直保持低水平,而房價不斷高漲,那就皆大歡喜,人人賺錢。
可惜好景不長,支離破碎的抵押所有權破壞了借方與貸方之間的聯絡。隨著利率上漲,房價下跌,這種金融創新工具的困局特徵顯現出來。抵押貸款的所有者太多,再也沒人願意像舊式抵押銀行那樣提供謹慎的擔保和貸款服務了。就在前不久,如果債主還不起錢,銀行走投無路之下還可以取消贖回權,拍賣房產。可在新形勢下,所有者太多,贖回權太分散,想拍賣也沒輒。彙集式抵押貸款的所有者太過分散,很難達成一致意見重新處理出了問題的貸款。如今,放貸人根本找不出到底是誰借了自己的錢。
這就又成了一個管制困局。抵押貸款的規矩還是老一套:有人抵押,有人放貸。(這和高科技領域的“有產品就有專利”模式何其相似!)面對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各級管制,新的金融工具土崩瓦解。沒有哪一家機構能獨力維護金融體制的完整性,但任何一家都可以阻止他人踏入自家領地。管制困局意味著,數千萬億業已賣出的抵押債權危在旦夕,無人負責。
藉著次貸危機的故事,我是想說明,新聞裡經常隱現著令人震驚的困局。所有者太多,意味著繁榮無望。
在本書,我將帶你展開一次困局之旅—從強盜貴族到當今的無線頻譜霸王;從密西西比法院拍賣黑人家庭農莊,到煩人的紐約市土地徵用;從切薩皮克灣的牡蠣海盜,到當今的基因專利和音樂侵權者。每一個故事,都幫助我們洞悉現實中的困局,告訴我們該如何破解。只要你希望整合資源,引入積極的改變,開展下一代的創新,甚至只是單純想理解日常生活的無形運作方式,本書便是為你而寫的。困局帶來的一切,並非不可避免。每一個例子,都源於當初我們自己選擇的道路,因此,我們可以做出改變,重新控制寶貴的資源。只要知道從哪裡開始,我們便可以解開困局。
引言
大企業做事古古怪怪。IBM最近捐出了500套軟體程式碼專利,供公眾免費使用。公司的一位主管解釋說:“這就好像裁軍一樣,你總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導彈都撤了。”
1 但為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