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事務的,他們主要是的任務是疏通河流,要千方百計把提灌工作做好;在沒有河水水道的地方,打抗旱井。
寧春錦衣玉食長大,雖然當了半年差事,卻多是筆頭上的,這次卻派駐到保定府去了。
今年是康熙登基五十年,其他地方遇到天災還罷了,若是天子腳下鬧出這些,可實在是打了“盛世明君”一個大大的耳光。畢竟此時人們認知有限,並不知道雨水風雲都是自然變化,非外力所能干預。
在人們的認知裡,自古都是因朝廷政事有違天和,才會得到老天爺的懲戒,引來天災。當然沒有人敢指責高高再上的皇帝,皇帝也不會拉下臉來認為自己哪裡做錯了。從宋朝開始,每逢大範圍的水災、旱災等自然災難時,宰相就要成為“替罪羊”,被罷免或者貶到地方,用來平息老天爺的怒氣。
偏偏到清一代,皇帝為了集權,雖然設內閣學士,有宰相之名,卻是沒有宰相之權。這“替罪羊”不好找了,使得皇帝對天災就有所避諱。
眼看就要立夏,卻還是晴朗乾燥的天氣,只零星下了兩場雨,卻是地面也沒打溼就歇了,水井裡的水位已經降低了不少。任是誰也曉得京城怕要大旱,卻並不是誰都如曹顒一般,因乾旱想到得是那些依賴於土地的農民。
對於那些出身權貴的官僚來說,已經在自己的莊子打了井,那就是老天爺再旱也與自己不相干了。他們關注的是這場乾旱,對政局的變化,對自個前程的影響。
皇帝登基已經五十年,歷朝歷代,在位五十年的屈指可數,京城大旱是不是預示著這“天”要變了呢?皇太子雖然復立兩年,但是親信黨羽早已被砍得差不多了,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夠知道他不過是個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