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女 (古言,1V1,高H)

輟朝

母儀天下、澤被四方的皇太后。”

&esp;&esp;太后面上遽然變色:“皇帝,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esp;&esp;皇帝再也不顧什麼禮儀了,徑直站起,面色慘白道:“朕不知道。朕已經連自己這個皇帝是在做什麼都搞不清楚了!”

&esp;&esp;太后唯恐他再胡言亂語,連忙喊道:“來人!快把皇帝給哀家押送回玄元殿!”

&esp;&esp;皇帝掙開前來攙扶的宮人:“不許碰朕!朕自己會走!”

&esp;&esp;外頭驟雨如注,有如山洪一般傾瀉咆哮而下,長安從來沒有這樣洶猛又滂沱的雨勢啊。按照天人感應的說法,這恐怕是上天也感到觸怒了。宮人們內心惴惴地看著皇帝,想要為他打傘,卻聽見他不允許任何一個隨從靠近,一頭扎進了大雨中,像跳進了一條流淌湍急的河。

&esp;&esp;常和正要從殿門口急匆匆地跟上。太后突然想起什麼來,喝道:“那個叫常和的,竟敢幫皇帝傳遞這樣大逆不道的詔書!快來人啊,現在就把他拖到堯母門外杖斃!”常和前腳剛出殿門,立馬被拖出錦章殿,一路不住地喊著求饒,語聲悽慘。

&esp;&esp;段勝的袍子已經被冷汗浸透了,皇帝知道他譖毀過常和,今日常和要是真被打死了,恐怕皇帝要恨透了他,連忙求情說:“太后,奴婢們都不知道這事啊!”

&esp;&esp;太后抬眼,宛若一記橫刀,段勝嚇得跪倒在地,連連叩首,撞的地上洇出一片鮮紅的血泊:“請太后娘娘聖裁。”

&esp;&esp;外頭傳來杖責哀嚎的聲音,太后冷笑一聲,到底心知今日的事全是她那個不省心的皇帝兒子一手操辦,殺雞儆猴,叫他見一見胡亂稱旨的後果也就是了,最後只是幽幽道:

&esp;&esp;“打完五十杖,趕出宮去!”

&esp;&esp;說完這話,太后長吁一口氣,氣得頭痛胸悶,卻還得考慮下一步打算。皇帝能讓這兩道旨意險些施行,必定是試探過一番,在尚書、廷尉等處官署暗中安排打點了人手。

&esp;&esp;他要是真的發起瘋來,為那兩個迂腐儒生的死,不顧皇帝的體統,做出什麼傳詔將領、藩王的事情,以為這樣可以戍衛自己、反對她。那天下就真是要大亂了。

&esp;&esp;這樣叫祖宗汗顏的事情,絕不能在她眼皮底下發生!

&esp;&esp;她這時候真是有些恨自己生出來這樣一個叛逆的大兒子了,簡直像山崩海嘯一般無法預測,令人惴惴不安。當年她們母子倆如何靠著勤儉賢德的做派、才俊聰慧的行容,互相依恃地承繼了本朝的大統。太后現在頭痛欲裂,一點都不想去回憶這些往事。她只覺得,相比之下,她那位小兒子真是十足地省心,她說東則不敢往西,看她的眼神都是怯怯的、崇拜的,一應以阿孃馬首是瞻。

&esp;&esp;倘若他坐在皇帝這個位子,天下安寧,猶自可待。

&esp;&esp;太后都隱隱綽綽地感到自己對那樣的日子產生了一絲嚮往了,只是,眼前又浮現出小兒子身邊那位馮珏馮王后的樣貌。

&esp;&esp;當日只因為她出身名門,堪可作配,況且失儀之事裡,馮珏確實是為著太后一點私心,無辜牽連,所以禹王求娶她,太后也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如今相處久了,在後宮鬥了半輩子女人,太后心裡清楚,這個女人不簡單。

&esp;&esp;驅虎吞狼,那可是不行的!

&esp;&esp;到底,她長出了口氣,吩咐道:“傳召武陽侯,帶禁軍來看守玄元殿。叫他們給哀家看緊了皇上,嚴禁任意進出——他要是膽敢出玄元殿一步,或者傳出什麼來。天下大亂,哀家也必定拿你們的頭先祭旗!”

&esp;&esp;商吉額頭上全是汗,等得火急火燎。一看到太后被簇擁著從宮門出來,當即跪倒在地。

&esp;&esp;“太后娘娘,您怎麼樣了啊?”他倍感急迫,眼淚都溢了出來:“是臣失察,才讓廷尉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esp;&esp;廷尉也早早入宮,在一邊叄跪九叩地說:“尚書檯擬寫的兩道旨意,臣沒有認真審查,該死,該死!”

&esp;&esp;太后冷笑著看他們互相推諉,到底還是說:“御史大夫,你當得很稱職。君王糊塗,才要臣下要多費心!”

&esp;&e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人氣小說推薦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