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現場已是一片譁然。這第一局比賽的難度就有些超出所有人的預計了。
選手比賽的時候,該模擬裝置是靜止的。選手只能透過大腦去模擬星系運轉起來後各個天體的執行和變化,這對選手大腦的動態推演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同時,各個星球還會因為自身大小和所處的相對位置等因素,產生相互遮擋的情況。那選手就得想辦法既要排除掉被遮擋的星球,但又不能漏掉任何一個只露出邊邊的星球。總體而言,這道題的難度非常之大,腦子裡要處理的細節也是非常之多!
挑戰之前,蔣昌健給了每人五分鐘的時間去熟悉探測器的位置和拍攝視角,然後三位科助小姐姐上臺,給了王雨軒、馬丁?施梅勒還有夏沫每人一臺平板。
現場的大螢幕上,展示的是平板上播放的內容,這是一個動態的影片,展示的是各個探測器的示例視角。
隨著影片的播放,現場的吸抽氣聲也在此起彼伏。王雨軒和馬丁?施梅勒都一臉的嚴肅,彷彿如臨大敵一般地在仔細觀看影片。只有夏沫,隨便看了一遍就把平板還給了身邊的科助,都不帶檢查和核實的。
對此,觀眾議論紛紛,水哥笑而不語,叨叨魏則開始了例行的叨逼叨:“這可是國際賽啊,還來這一套?裝逼是不是有癮啊?如果輸了,一會我非掐死他不可!”
高臺上,華夏戰隊和國際戰隊的成員彼此也在內部交流著對這局挑戰的看法,大家普遍的意見都是這題得上手!除了動手演算,光靠大腦根本無法完成這種規模的推算,畢竟我們是人腦而不是電腦。
五分鐘後,蔣昌健宣佈:“觀察時間到,我們有請科助將平板收走……好,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挑戰!3……2……1,挑戰開始!”
大螢幕上顯示出了本次挑戰的題目:
第一題:3月份,11號探測器
第二題:7月份,40號探測器
第三題:10月份,22號探測器
臺上的三位選手在看清楚題目後,一齊起身,走到了臺上的星系執行模擬裝置旁邊,圍繞著這個裝置仔細地觀察起來。
三個人,三種完全不同的做事風格。
馬丁?施梅勒的做法最嚴謹。他是藉助紙筆,先用一張草圖畫出了所有行星的初始位置,每道題都是透過動筆去推算探測器最終的位置和拍攝角度,最後才推算出該探測器在指定的月份裡能拍到的星球編號。在畫完草圖後,馬丁?施梅勒就回到了挑戰位開始他的紙上推演,整個做法非常嚴謹,堪稱無懈可擊。
第二個離開的是夏沫,他只是不快不慢地圍繞著整個模擬裝置繞行了一週,然後就直接回到了屬於他的角落,直接在答題卡上開始寫答案。
而王雨軒的做法就是整個人一直站在模擬裝置的旁邊,先估算出題中觀測器的觀察點位,然後站在該觀察點位上開始動腦推演,整個過程和夏沫一樣也是全憑腦子去想,根本不碰紙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