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說:我知道你們是在這裡密謀要*魯國,因為不需要,大家都知道他知道。所以,他就裝糊塗,不捅破這層紙,捅破了反倒沒什麼好處,只是稱奉國君之命來參加會議,結盟的。
既然不捅破,那麼大家就都裝糊塗吧。兩國元首就客客氣氣的,三個人一起從營帳出來去要去盟臺。
管仲在旁邊打量使者的隨從,內心竊喜,立刻與手下人耳語,手下人就轉身離開。
這邊,公子結和齊桓公、宋桓公登臺拜了“把子”,按理說一個諸侯的臣子是沒有資格和其他國家元首結盟簽約的,因為不是一個等級的官職,除非其他國家元首賞識這個臣子或者這個臣子掌握著國家的權力,否則,大家一起跪著,諸侯會感覺到自己身份變得卑微,那時候,國際官場上的等級觀念比現在還嚴格,諸侯內心就極其不高興,影響兩國外交。但現在主要是被“捉姦”了,沒有辦法,人一旦心虛,就自愧地貶低自己,羞恥心一上來,也沒有什麼等級不等級的。
背後的故事
儀式舉行完後,公子結說要回去覆命,就先告辭,眾人都很客氣,作別。
管仲很恭敬要送公子結一程,公子結客氣推辭,管仲堅持要送,於是,就送到了魯界上。齊國和宋國的這些領導人內心都不解:我們已經那麼被動了,也不需要這麼殷勤,最多不打好了。
送到魯界上,管仲很客氣跟公子結說:“請向魯莊公問好!”
公子結點頭,就快馬加鞭地進入魯國地界,管仲一直望著他的身影消失,才轉身,似乎很有禮貌。
管仲內心無比喜悅,回到營帳見齊桓公和宋桓公愁眉苦臉的,反而放聲大笑說:“我們又得一助。”
又得一助?他們都納悶,機密洩露了,怎麼還是好事。
管仲就解釋剛才他為什麼要送公子結?這裡面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公子結並不是魯莊公派來攪局的,而是魯莊公想交好河南淮陽一帶的陳國,派公子結做媒人從衛國護送新娘到陳國,經過鄄這個地方的時候,看見了齊宋兩國在這裡會晤,一打聽得知是要*魯國,魯國不知情必然沒有防備,於是,才急中生智稱是魯莊公派來結盟的。本來,公子結自己是換了迎親衣服的,但是手下人有的沒有衣服換,被管仲看出破綻,派人去察看,果然新娘的車隊還停在不遠處,就知道這個“使臣”是個冒牌貨。
那麼,管仲為什麼要護送公子結到魯界上而不殺人滅口呢?一是公子結大概已經派出快馬去報信,另一個是管仲想讓公子結親自回去報信,這是管仲急中生智冒出來的一個反敗為勝的計策。如果公子結親自回去報信,那麼護送新娘的車隊就沒有人指揮,停留在這裡,勢必耽擱陳國國君的婚事,陳國國君肯定惱火,火一煽就燒向魯國。所以,管仲親眼看著他回魯國去,他也必然以國家大事為重,急匆匆而去。然後管仲寫封信,說明魯國使臣把新娘扔在半道,幸得被齊國撿到,陳國國君必然暴跳如雷,要找魯國算賬,這不是得一助嗎?
妙啊!
如果你此刻在場,也會被這急中生智所驚歎,只有飽讀經書,滿腹經綸的人才會迅速想出這種計策。
《左傳》莊公十九年經記載:“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於鄄,遂及齊侯、宋公盟”。“媵”大意是護送女人出嫁。後世史學家評論:本來公子結此舉可以說是保衛祖國的機智行為,值得大加讚賞,可是,不巧把新娘撇下了,以致於倒轉乾坤,一不小心反而害了魯國。
直接攻打
同年冬天,齊宋兩國取消了秘密偷襲魯國的原計劃,聯合陳國從西面直接攻打魯國,名義是魯國在兩次盟會上都無視王命,派一個小小的使者來。哪兩次呢?就是前文在“幽”的九國盟會,還有就是公子結急中生智與齊宋結盟,反落得輕視的罪名。實質上是魯國暗地唆使遂國殺害齊國兵士的事情,齊魯兩國政府心裡都是明白的。
魯莊公說:沒有辦法,那我道歉吧。
齊桓公擺擺手說:其實也沒什麼,本來是自家親戚,以後別這樣了。(這是潛臺詞)
齊國和魯國關係就是親戚,都是親戚本來也不好狠心下手打的,只是魯國這個親戚不聽話,現在聽話,就馬上言歸於好,沒有說真想鬧翻了的,齊國還需要魯國這個親戚幫忙維護周邊政局的穩定。
《左傳》中記載:“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只打到了魯國西邊的邊邑。
原本想把齊襄公的女兒哀姜嫁給魯莊公的事情就因此暫時沒法談,齊魯兩國的關係現在處在很僵化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