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親屬問題給莫尼根施加過壓力就永遠不能行使解職權。但是,問題恰恰不是出在解職的必要性上,而是出在美國人一直奉守的職務獨立的理念。
西方政治文化骨子裡認為一個人履行職務應當是獨立的。所以,司法獨立、立法權獨立、行政權獨立。這樣一種理念催生了繁榮的職業自由和對職業目標無止境的追求,這就是自由精神、科學精神,或者說是美國夢得以實現的內在文化動力。同時,對職業倫理的操持也被封為圭臬。
當然,在州長的許可權和不當許可權之間的真空地帶,不需要交給法律去裁判,公道自在人心。
4。“十月驚奇”戲劇收尾
反水:鮑威爾支援奧巴馬
就在麥凱恩陣營不斷對奧巴馬發起抹黑行動時,有一位共和黨“壯士”終於慨然而起,他就是克林·鮑威爾。10月19日,他在未與兩黨打招呼的情況下突然現身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宣佈支援奧巴馬。鮑威爾譴責麥凱恩陣營的人身攻擊,認為他們抓住奧巴馬與艾爾斯的關係不放實在太過火。至於佩林,他說已經觀察了她7個星期。但是遺憾的是,副總統要有擔任總統一職的能力,而佩林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
對於鮑威爾的突然反水,麥凱恩似乎早有預料,奧巴馬則對鮑威爾的加盟表示歡迎。他表示,一旦當選,將邀請鮑威爾擔任顧問。
鮑威爾在美國德高望重,是美國黑人的驕傲,現在臨陣反水,對麥凱恩的打擊不可謂不大。況且,鮑威爾本人與麥凱恩的私交相當不錯,麥凱恩有苦說不出。
鮑威爾的反水也令人產生一絲擔憂。那就是,鮑威爾是個黑人領袖。雖然他的態度會讓更多的黑人投票給奧巴馬,但也可能觸動白人的神經。
社論:多家大報力挺奧巴馬
就在鮑威爾表態支援奧巴馬的同時,多家大報紛紛發表社論表態支援奧巴馬。
美國國內排名第七位的《華盛頓郵報》在社論中說,奧巴馬展現出了讓美國繼續維持世界領導地位的決心。麥凱恩當選雖然並不表示布什政策會再延續四年,不過國家必將繼續被既得利益者把持。
排名第八位的《芝加哥論壇報》自1847年創辦以來第一次表態支援民主黨人。該報認為奧巴馬是最強的候選人,已經做好了擔當總統重任的準備。
排名第四位的《洛杉磯時報》認為,奧巴馬是一位在壓力下保持冷靜的領袖,而現在,他越來越顯成熟穩重,堪當美國總統大任。
隨後,排在第三位的《紐約時報》也發表社論,公開支援奧巴馬。
在發行量前十大報紙中,只有排名第六位的《紐約郵報》支援麥凱恩。據統計,美國發行量前100名報紙中,支援奧巴馬的報紙是支援麥凱恩的報紙的三倍多。
刺殺:奧巴馬臨危不懼
兵法雲,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牧師風波”還在折磨著奧巴馬,地獄之門卻已悄然向他開啟。
美國總統是風險很高的職業,歷史上總統遇刺比例冠各國元首之首。一百年內,四位總統遇刺身亡,平均每二十五年遇刺一位總統。
就在奧巴馬競選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張暗殺大網向他兜頭罩下。
先是輿論的“擔心”。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2008年2月9日預言,如果奧巴馬最終當選總統,成為歷史上首位美國黑人總統,他極有可能遭到暗殺。
然後是對手的詆譭。5月23日,希拉里在南達科他州與當地媒體《守衛領袖報》編輯委員會座談時,談到自己不退出競選的原因,她堅持認為,她還沒有輸,也沒有任何理由讓她退選。她說“我們還都記得,博比·肯尼迪(羅伯特·肯尼迪的暱稱)6月在加利福尼亞遇刺。”
事情還沒有結束。美國聯邦調查局(FBI)8月25日證實,聯邦特工逮捕了3名涉嫌將在8月28日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暗殺奧巴馬的男子,搜出步槍和防彈背心等裝備。這條訊息讓全美國和奧巴馬嚇出一身冷汗。
10月22日,又有兩名新納粹分子策劃暗殺奧巴馬。美國警方10月22日在田納西州逮捕了兩名白人青年,他們透過網路聯絡認識,計劃尚未實施就被警方抓獲。
奧巴馬競選期間,至少收到了500次死亡威脅。
奧巴馬是繼馬丁·路德·金(1968年4月4日遇刺身亡)以後又一位黑人血統的傑出政治領袖,其特殊身份使他成為暗殺的重點目標。所以從2007年他宣佈競選總統時,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