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其他患者的怪異行為,因此他們覺得這種不尋常的事件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沮喪讓心臟破碎
上文提到的心臟病案例裡,親人死亡不久即出現的猝死,倒是有若干臨床上籠統的直覺和假設。雖然對於上述的個案,頂多只是直覺和假設,不過學者最近已能在這一類的個案研究裡,為心臟病獨立出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
1999年底,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發出一份名為《 沮喪將讓你的心臟破碎 》的醫學報告。( 就純粹的私人感受而言,在過去那麼長的時間後,我第一本書的書名終於進入了主流的醫學思考,讓我不禁有一絲快慰。 )在該份報告裡,國家心理衛生研究所引述近期許多醫學上的發現,包括在巴爾的摩和蒙特利所做的研究,提醒臨床醫師應更加認識到,情緒沮喪是心臟病一大危險因子的事實,必須連同其他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危險因子給予同樣的重視。
巴爾的摩的研究由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委託的專家主持,選擇1551名研究物件,他們參與研究計劃時沒有任何心臟病的症狀,然而,在歷經十四年以上的追蹤之後發現,情緒沮喪者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竟四倍於沒有這種心理問題的人。蒙特利的研究前者類似,研究者觀察罹患心臟病的病人,結果發現:心情沮喪的患者半年內死亡的可能性,也是四倍於沒有這方面困擾的患者。
1996年,蘇珊·艾芙森博士和她的夥伴以芬蘭庫皮歐的942名中年男士為觀察物件,也有類似的發現。她們指出:心情灰黯絕望的人,在四年內罹患動脈硬化症的比率,比心態樂觀的人高出了20%。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區別就像是每天抽一包煙的人跟不抽菸的人在危險性上的區別。”
若干重大研究經過重新探討,也發現心情沮喪與心臟病及猝死的危險增加關係密切。艾摩利大學和賓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為數甚多的研究結果顯示,心情沮喪不但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律不齊和猝死的重要原因。
美國國家老年學研究所的白朗黛·朋尼克絲博士( Dr�Brenda Pennix )和她的研究夥伴最近也報告,長期心情沮喪的老年人罹患癌症的危險性高達88%。在《 美國癌症學會期刊 》刊出的一篇論文裡,朋尼克絲博士等人推斷說,心情沮喪可能使人體免疫系統受到抑制,使其無法和癌細胞對抗。這項論點的依據,是從馬薩諸塞州、康涅迪克州和愛荷華州4800位70歲以上男性和女性身上得出的。
研究人員分別在1982年、1985年和1988年訪問了所有的人,當時沒有一個人罹患癌症。受訪時,每一位參與者都接受了標準心理狀況評估的測試,看看有沒有心情沮喪的問題。1992年,研究人員又回過頭來檢查紀錄,結果發現當中的146人有長年的心情沮喪問題,這些人罹患癌症的危險性比其他的受訪者高出88%。
心情沮喪幾乎總是伴隨著逃避他人的傾向,他們很少與別人打交道,很難溝通,寂寞、自暴自棄的感受越來越嚴重。這些現象從心情沮喪的患者身上都能看到。威廉·史泰倫有一篇描述自己和沮喪搏鬥的自傳文章,在寫到這些傾向時尤為扣人心絃。這篇文章名為《 看得見的黑暗 》,他捕捉到人在極度沮喪時寂寞和社交孤立的痛苦感受。他也絲絲入扣地描寫妻子給予的支援,那種愛成功阻止了他毀掉自己的行為。
可見在最近這些專題研究之前的數十年,已有不少的先驅研究者,指出了沮喪、社交孤立、生命中的打擊、孤單這些因素與突然死亡之間的關聯性。
。。
極度寂寞的巫毒之死
華特·坎農是哈佛大學一位著名的生理學教授( 也就是率先提出戰/逃生理反應的那位科學家 ),他曾經開放式地寫文章討論“巫毒之死”現象。在巴西、非洲、紐西蘭、澳大利亞、夏威夷群島、海地和英屬蓋亞納有很多關於原始部落中突然死亡的報道,坎農教授對此深感興趣。他詳細研究之後發現:這些不幸的人在猝死之前,通常都經歷了與人群疏離、極度寂寞、社交孤立以及完全得不到任何社會支援的痛苦。要想逃避這種迫人的社會氛圍,死亡是唯一的選擇。坎農的結論是:
與生活在文明社會、受過教育、得到良好保護的現代人相比,原始部落居民對他們所置身的洪荒世界欠缺深度的認識,惶惑不安,作為精神支柱的社會環境對他們而言可能更重要,意義更重大。
他進而推測說,少了部落的社會支援,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