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大艦隊避而不戰,必然會再次給英國皇家海軍臉上抹黑,沉重打擊英國計程車氣,甚至會讓盟國感到不滿。
說得簡單一些,只要大艦隊呆在港口裡面,馮承乾就算再次取得了勝利。
至少,這是政治上的重大勝利。
要知道,在過去兩百多年裡,英國皇家海軍從來沒有因為敵人過於強大而讓艦隊龜縮在港口裡面。也正是驍勇奮戰的精神,塑造了英國皇家海軍縱橫四海、戰無不勝的傳奇,更讓其他國家萬分忌憚。
打破這個奇蹟,等於打垮了英國皇家海軍的鬥志。
如果能在海洋上擊敗英國皇家海軍,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為此,馮承乾回到威廉港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公海艦隊準備出海接應斯佩艦隊的訊息放了出去。
可以說,現在的問題不是公海艦隊能不能打,而是大艦隊是否願意打。
顯然,馮承乾是在向大艦隊挑戰。
傑利科會前來應戰嗎?
如果僅僅是傑利科,他肯定不會迎接馮承乾的挑戰,因為艦隊實力擺在那裡,即便能夠擊敗公海艦隊,也要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而做為大艦隊司令,傑利科的首要任務是確保大艦隊的安全。
問題是,傑利科僅僅是大艦隊司令。雖然由他指揮大艦隊作戰,但是到底該怎麼打,卻不由他來決定。
當時,積極主張出海作戰的是海軍大臣丘吉爾。
只是,丘吉爾也並非笨蛋。
得知公海艦隊即將再次出海,丘吉爾首先想到的不是斯佩艦隊,而是公海艦隊想借此機會與大艦隊決戰。
局勢非常明瞭,積極尋求決戰的不是大艦隊,而是公海艦隊。
因為英國皇家海軍擁有戰略上的優勢,即便大艦隊不出港,也能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實行戰略封鎖,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大艦隊完全可以呆在港口裡面,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與公海艦隊決戰。
相反,德意志第二帝國要想解除遭到的封鎖,就得在海洋上擊敗英國皇家海軍。
看上去,就算大艦隊呆在港口裡面,優勢也在英國這邊。
問題是,如果大艦隊留在港口裡面,而不是積極應戰,那麼英國就將失去所有盟國的支援,而且公海艦隊將掌握北海的制海權。
對英國來說,這顯然是一個無法接受的結果。
大艦隊必須出海作戰,必須在海戰中擊敗公海艦隊,英國才能保住制海權,也才能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全面封鎖。
設得蘭海戰之後,大艦隊龜縮在港口裡面,已經造成了極為嚴重的負面影響。
根據丘吉爾提交給英國下議院的一份調查報告,在開戰後的兩個月內,因為沒有能夠對德意志第二帝國實施全面的、徹底的封鎖,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透過海運,從海外進口了相當於和平時期一年貿易量的戰略物資。按照這份報告得出的結論,如果不能切斷德意志第二帝國從海外獲取戰略資源的渠道,那麼法國將在一九一五年六月底之前戰敗,俄國也將在一九一五年底戰敗。
雖然這份報告未免有些誇大其詞,但是足以證明對德進行戰略封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要想對德意志第二帝國進行全面的戰略封鎖,唯一的辦法就是擊敗公海艦隊,至少迫使公海艦隊龜縮在港口裡面。
戰前,絕大多數皇家海軍的將領都認為,只要戰爭爆發,公海艦隊就會躲在港口裡面。
原因很簡單,英德海軍的艦隊實力擺在那裡,除非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不把那些昂貴的戰艦當回事,不然就不會挑戰英國皇家海軍。
顯然,這些英國皇家海軍將領都想錯了。
公海艦隊打得非常積極,而且抓住了開戰後,英國皇家海軍準備不充分的機會,取得了開門紅。
走到這一步,英國皇家海軍的處境就沒有那麼有利了。
雖然在總體戰略上,英國皇家海軍依然掌握著主動權,比如在其他地區,英國皇家海軍正在剿滅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襲擊艦艇,但是在軍事層面上,英國皇家海軍卻非常被動,因為在公海艦隊主動挑戰的時候,大艦隊不得不應戰。
可以說,這正是丘吉爾的觀點,也是很多強硬派的觀點。
馮承乾發出了“挑戰書”,即便傑利科十萬個不願意,他也無法躲到一旁,讓公海艦隊自由進出北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