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軍備競賽中被搞得精疲力盡、面臨財政破產的英國。
如果薩拉熱窩的事情與英國有關,戰爭就無法避免。
當然,急切期盼著戰爭的不僅僅是英國。從某種意義上講,帝國內部也有很多人希望戰火早點燒起來。最為積極的,自然是那些依靠戰爭發財的資本家,特別是在帝國擁有壟斷地位的軍火商與金融家。
正是如此,馮承乾才意識到,不管他做什麼,都只是延遲戰爭,而不是阻止戰爭。
拖下去,對帝國有好處嗎?
如果僅看海軍,肯定有好處。雖然在馮承乾離職之後,帝國的造艦行動有所放緩,但是最多還需要兩年,也就是到一九一六年左右,帝國海軍的總體規模就將達到英國皇家海軍的七成左右。提爾皮茨在擔任海軍司令之後,依據馮承乾提到的海軍戰略理論,正式提出“風險艦隊”概念,得到了皇儲與德皇的全力支援。該概念的核心內容只有一點:在帝國海軍強大到足夠程度的時候,英國會因為擔心在戰爭中遭受重創,被其他海上列強取代而不敢與帝國為敵,承認帝國在海洋上的地位,並且與帝國分享海洋利益,而不是透過一場大規模戰爭來打垮帝國。
說得簡單一些,一支足夠強大的艦隊,就能使英國呆在戰場之外。
暫且不說這套理論是否正確,至少到一九一六年,帝國海軍將獲得直接挑戰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
到時候,英國就得在參戰問題上三思而後行了。
再退一步,即便英國參戰,帝國海軍也能憑藉在戰艦效能、官兵素質、戰術素養等方面的優勢與英國皇家海軍平分秋色。
問題是,在陸軍這邊,繼續拖下去對帝國沒有任何好處可言。
俄國還沒有從日俄戰爭中緩過氣來,法國的軍事革命也還沒有完成,帝國卻早已建立起了高效的軍事體系,完成了國內鐵路網的擴建工作,還建立起了完備的戰略儲備體系,施利芬元帥為大戰制訂的所有前提條件要麼已經達到,要麼即將實現,帝國對法俄的軍事優勢處於最大狀態。
拖上兩年,情況肯定會發生變化。
要是俄國在這兩年內解決了國內問題,法國完成了軍事改革,那麼就算帝國海軍能在海洋上擊敗英國皇家海軍,帝國陸軍也不見得能夠在歐洲戰場上取勝。對帝國來說,陸軍戰敗就意味著亡國。
想明白這一點,馮承乾不得不承認,德皇恐怕早就打算大幹一場了。
那麼,在這個時候去勸諫德皇,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想明白這些,馮承乾不得不暗自感嘆,不管他怎麼努力,戰爭還是會爆發,歷史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既然戰爭不可避免,馮承乾也就沒再多想。
反正都得打起來,而且他已經盡力為帝國打造了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能不能打勝就得看造化了。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馮承乾看來,就算帝國戰敗了,也沒有什麼值得後悔的,因為他已經做到了所能做的事情。
離開餐廳,馮承乾去了海軍司令部。
晚上,馮承乾沒有睡覺,讓秘書把帝國海軍的戰艦資料全部找了出來。現在,他得為即將爆發的大戰做準備。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帝國海軍的整體實力有一個全面瞭解,特別是最近兩年裡建造的那些戰艦。
帝國海軍能不能打,能打成什麼樣子,關鍵就得看這些戰艦。
必須承認,馮承乾的努力沒有白費。
現在的帝國海軍,與馮承乾熟知的帝國海軍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除了擁有更多的主力戰艦,還擁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包括那些在早期建造的主力艦,都有相當大的改進潛力,也就在無形中縮小了與英國皇家海軍的差距。
可以說,馮承乾做為“帝國海軍之父”,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除了為帝國海軍訂下了一條合理的發展路線之外,馮承乾還做了很多貢獻,比如在回到帝國海軍之後,馮承乾就著手對“皇太子”號等在早期建造的主力艦進行改造,使這些有十年、甚至二十年艦齡的戰艦能夠繼續服役,並且有能力在海洋上挑戰那些新式戰艦,繼續為帝國效力。
有了全面瞭解之後,馮承乾的信心也更加充足了。
如果戰爭在年內爆發,帝國海軍不見得會吃虧,說不定還能在北海上打幾場漂亮仗,殺殺英國皇家海軍的威風。
關鍵就是,戰爭會在年內爆發嗎?
德皇的內侍趕來的時候,馮承乾才發現天色已經放亮了。德皇在這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