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
可以說,馮承乾把握時機的能力非常強。
瓦德西成為聯軍司令的第三天,聯軍就攻入了北京城,佔領了紫禁城,而大清皇太后系統皇帝與皇親逃離北京。
顯然,就算沒有瓦德西,聯軍依然能攻入北京城。
九月上旬,瓦德西到達大清,此時聯軍總兵力已經增至十萬,不但攻佔了京津,還攻佔了保定、正定與山海關,一路聯軍還攻入了山西境內。與此同時,沙皇兌現承諾,出兵十七萬進軍滿洲。
雖然在部分戰場上,聯軍遭受了失敗,比如法德聯軍在進軍山西的時候被擊敗,被迫停止前進,但是在總體戰場上,大清已經戰敗。接下來要做的不是如何打下去,而是如何讓大清在停戰條約簽署之前付出最大的代價。
顯然,聯軍沒有能力佔領大清。
事實上,別說佔領大清,就算是佔領北京,也讓聯軍有苦難言,鉅額的軍費支出已經使幾個國家謀生了退意。
拖到十月初,法國率先向列強提交了備忘錄。
經過兩個月的外交磋商,瓦德西元帥在十二月初,以聯軍司令身份,正式向大清提出了《議和大綱》。二十天之後,大清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被迫全盤接受。隨後比利時、荷蘭與西班牙也加入進來。
戰爭結束後,談判持續了大半年。
直到一九零一年下半年,大清才與聯軍正式簽署《辛丑條約》。
這份條約有什麼意義?
雖然與馮承乾熟知的歷史有所出入,比如最終賠款不是四點六億兩白銀,而是五點二億兩,但這仍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沉重的一份不平等條約,而且這份條約也為腐朽的大清王朝敲響了喪鐘。
最大的獲益者不是聯軍的發起者,而是沙皇俄國。
在聯軍攻打京津的時候,沙俄出兵近二十萬,從南北兩路進擊,在數個月內攻佔了滿洲地區。
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在馮承乾看來,這算不上壞事,因為沙俄佔領滿洲地區,並不在聯軍的計劃之內,而且極大的傷害了日本的利益。要知道,日本願意出兵,而且最為積極,就是希望透過這場戰爭奪取滿洲地區。結果是,在沙俄佔領滿洲已為既成事實的情況下,英法等國沒有為日本爭取利益,而是預設了既成事實。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日本內閣再次垮臺,國內出現了強烈的反俄與仇俄情緒。
在絕大部分日本人看來,日本出兵出力,滿洲應該劃入日本的勢力範圍。
從某種意義上講,聯軍出兵大清是日本與俄國為了爭奪滿洲地區而開戰的導火索,日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戰爭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情,即澳大利亞正式獨立,組建澳大利亞聯邦政府。
這場戰爭,也暴露出了列強之間的矛盾。比如在佔領京津之後,英俄兩國就差點因為修建京津鐵路岔路與俄國開戰。在佔領期間,英國、以及英聯邦軍隊還多次因為軍紀問題與其他國家的軍隊發生衝突。最嚴重的一次,澳大利亞聯邦軍隊在維持軍紀的時候,差點與法軍拼刺刀。
顯然,聯軍只是一群利聚之眾。
共同利益消失之後,自然會四散而去。
在馮承乾看來,這絕對不是小事。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被迫與列強開戰,那麼利用列強的矛盾來瓦解敵人,也許是擊敗列強的有效辦法。
更大的機會,還在大清。
聯軍入侵,讓很多大清的有志之士認識到,一個連京城都守不住的皇朝,根本不可能使民族振興。
一九零一年底,馮承乾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透過克虜伯等在大清開辦了工廠的帝國企業,讓十名由他親自挑選的勞工代表回國務工。當然,務工只是公開的說法,馮承乾給這十個人安排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即在回到大清之後,積極聯絡有志之士,在必要的時候採取行動。
隨後,馮承乾給里希特霍芬男爵寫了一封信,讓他提供協助。
等馮承乾做完這些事,已經是一九零二年了。
這一年,英國皇家海軍正式撥款建造“無畏”號戰列艦,而持續了三年之久的布林戰爭也將宣告結束。
受馮承乾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布林戰爭中表現得極為剋制。
雖然這麼做,等於疏遠了荷蘭,但是降低了英國的戒心,緩解了英德矛盾,為帝國爭取到了更多的發展時間。
只是,需要馮承乾關注的事情還有很多。
比如,法國在摩洛哥的擴張已經對帝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