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應肩負起一些職責。”
“我一定不負陛下重託。”
搞定了這件事,馮承乾總算可以安心休息一段時間了。
只是,擴建基爾運河,絕非帝國的內部事務那麼簡單。
訊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了英國的高度重視。十月初,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親自致電俾斯麥,詢問帝國擴建基爾運河的意圖。雖然俾斯麥承諾,擴建基爾運河只是為了擴充套件帝國內河航運,屬於經濟範疇內的基礎工程,但是索爾茲伯裡依然表示極為關切,因為這條運河同樣可以為軍隊所用。
英國出面干預,運河拓建工程耽擱了下來。
因為還不敢得罪英國,所以在此事上,俾斯麥顯得極為謹慎。
關鍵就在,運河的通航能力。
這個時代,萬噸巨輪還極為少見,內河運輸船一般就幾百噸、大的也不過千噸,而帝國準備把基爾運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三萬噸,甚至有人提出應該提高到五萬噸,不然在二十年後還得再次拓建。
支援提高到五萬噸的,正是馮承乾。
雖然別人不知道,但是馮承乾非常清楚,二十年後,戰列艦的噸位將達到三萬噸,一些主力艦的噸位甚至超過了四萬噸。只有把運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五萬噸,才能確保在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的主力艦能經運河在波羅的海與北海之間往返,而不用繞過丹麥半島,運河也才有足夠的軍事價值。
問題是,果真如此的話,擴建運河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根本不用多想,英德關係肯定會急劇惡化,法俄也將趁此機會拉攏英國,俄國甚至會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
經過數個月的磋商談判,俾斯麥最終做出了讓步。
年底,英德簽署秘密協議,英國為拓建基爾運河提供一千五百萬英鎊貸款,參與運河的設計規劃工作,運河在拓建之後,能供排水量在三萬噸以內、吃水深度不超過七米、船體寬度不超過二十八米的船隻通行。
英國提供貸款,不是在做好事,而是要藉此全程參與與監督運河拓建工程。
從政治上講,這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為了維護與英國的友好關係,或者說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做出的必要讓步。
沒有妥協,就沒有和睦。
帝國不得不吞下這顆苦果,馮承乾也不得不接受現實。
讓馮承乾沒有想到的是,《基爾運河拓建協議》公佈之後,英國與帝國國內都出現了輿論風潮。
在英國,評論家把索爾茲伯裡說成了賣國賊,認為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拓展具有極大戰略意義的基爾運河等於自掘墳墓,必然後患無窮。雖然政治家都知道,索爾茲伯裡為英國爭取到了儘可能多的利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受到鼓動,索爾茲伯裡遭遇了第二次組閣之後的首次信任危機。
在帝國,沒有人罵俾斯麥,因為受輿論宣傳影響,大家都把俾斯麥看成了受害者。
帝國民眾敵視的不是軟弱的宰相,而是借勢凌人的英國,因為是英國把這些帶有侮辱性質的條件強加到帝國頭上,是英國在蠻橫干預帝國內政,是英國在想方設法的阻止帝國發展壯大。
在民間形成的仇恨,最難以消除。
到此,英德矛盾也浮上了水面。
在此之前,大部分帝國民眾都把英國當成盟友,因為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統一戰爭中英國一直支援普魯士,為北德統一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此之後,帝國民眾看待英國的目光肯定會有所改變。
很多人都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歸結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擴張野心,可是又有多少人認識到,正是英國處處逼迫、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展壯大,才使帝國走上戰爭之路,也使得帝國在大戰中幾乎靠一己之力對抗所有歐洲強國,在綜合國力遠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獨獨堅持了四年之久。
一個民族在國家安危上形成了共識,這個民族就不可戰勝。
受輿論宣傳與民意影響,帝國的銀行家表現得非常積極,到年底就籌集了二十五億帝國馬克。
資金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剩下的就是勞動力了。
十二月八日,俾斯麥在宰相府召見大清駐得參贊陳季同,詢問了“定遠”與“鎮遠”兩艘戰艦的情況。
名為詢問,實為暗示,帝國能以更加廉價的方式,為大清建造更好的戰艦。
對正在積極籌劃海軍的大清來說,這絕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要知道,當初採購“定遠”與“鎮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