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白俄。
戰後,除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跟羅馬尼亞存在爭議的摩爾多瓦地區之外,俄國的歐洲地區出現了三個國家,即俄國、烏克蘭、以及在侵佔的波蘭領土上建立的白俄,其中烏克蘭與白俄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俄國則以中德戰略緩衝區的身份,在戰後獲得了更多的獨立自主權。
當然,戰後的俄國,已經遠不如之前的俄國。
只是,俄國在前紅俄的影響力依然十分巨大,而且擁有成為地區強國的基礎。
一九九二年五月,德意志第二帝國被烏克蘭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俄國與白俄領導人在明斯克會晤,正式提出合併計劃。
按照公開的訊息,白俄將併入俄國,成為俄國的一個自治加盟共和國。
因為俄國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而是中立國,所以白俄在併入俄國之後,將自動解除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同盟關係。
這下,麻煩來了。
雖然俄國為中立國,但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東面,白俄是唯一的戰略屏障,即德意志第二帝國直接與白俄接壤。
白俄併入俄國,意味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喪失了這道戰略屏障。
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當時德軍總參謀制定了一份軍事行動計劃,即透過軍事佔領的方式來阻止白俄與俄國合併。
只是,赫岑道夫阻止了軍事行動。
原因很簡單,出兵佔領白俄,肯定會與俄國為敵,而根據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簽署的秘密協議,中德兩國都為俄國獨立自主提供了政治擔保。這就意味著,如果俄國為了白俄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發生軍事衝突,中國就可以根據當初做出的擔保,為俄國的軍事行動提供支援。顯然,這就意味著俄國將成為中國的盟國,而中國也就能夠藉此把戰線推進到帝國邊境線上。
顯然,不管軍事行動的結果如何,都意味著中德將由間接對抗轉為直接對抗。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後果。
相反,如果讓白俄併入俄國,以此保證俄國繼續保持中立,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還能獲得更好的安全環境。
正是如此,赫岑道夫在白俄與俄國合併的問題上保持了沉默。
問題是,赫岑道夫只看到了軍事幹預的風險,卻沒有想到容忍白俄與俄國合併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要知道,赫岑道夫的沉默,等於承認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無力控制所有盟國。
對西方同盟集團內的其他國家來說,這就等於獲得了一個可以擺脫德意志第二帝國控制的訊號。
僅僅一個多月之後,即七月中旬,在布魯塞爾召開的西方同盟集團首腦會議上,法國與義大利領導人就明確提出,西方同盟集團不應該是一個以德意志第二帝國為絕對核心與絕對權威的國家集團,而是一個以維護所有同盟國的利益為主要目的的集團,即其他國家的利益必須獲得尊重與保護。
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一九九二年絕對是多事之秋。
要知道,法國與義大利的分量遠遠在烏克蘭與白俄之上。
當然,真正的威脅來自法國,而不是義大利。
雖然法國是戰敗國,而且在戰後被德軍佔領,還受到了眾多約束,但是法國已經在四十多年的和平發展中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經濟規模僅次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強國,其影響力甚至在義大利之上。
在法德關係中,法國有一張王牌,即法國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頭號債權國。
當時,法國持有的帝國債券超過了八千億帝國馬克,佔到德意志第二帝國發行債券的百分之七十。
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法國提供的資金,維持了帝國的穩定。
顯然,如果沒有來自法國的資金,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早就崩潰了。
更加要命的是,法國的戰敗國地位是由同盟國集團承認的,即中國做為同盟國集團的頭號強國,對所有戰敗國都負有義務。說得簡單一些,只要法國承認其戰敗國地位,並且遵守同盟國集團加在其身上的所有限制,那麼中國就要保證法國不受到軍事威脅,給予法國最根本的安全保證。
在平時,這只是一句口頭上的承諾,畢竟佔領法國的是德軍。
可是隻要法國願意,就可以切斷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經濟命脈,而且經濟上的行為並沒有違背戰敗國受到的約束。也就是說,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以法國強行要求償還債務,或者是終止提供貸款為由推翻法國政權,就觸犯了基本佔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