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為主,大部分潛艇的儲備浮力都在百分之十五以內。
除了重視生存能力,帝國海軍的潛艇還更加重視攻擊能力。
這一點,在武器系統所佔比重中就看得出來。
帝國海軍在冷戰時期建造的最後一級攻擊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為一萬一千六百噸,能夠攜帶四十二條魚雷,而中國海軍在冷戰期間建造的最後一級攻擊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為九千四百噸,卻只配備了二十八條魚雷。前者武器系統所佔的比重為百分之一十一,而後者僅有百分之八。
當然,最極端的表現是德軍建造了巡航導彈核潛艇。
冷戰期間,德軍總共建造了五級、四十八艘巡航導彈核潛艇,最後一級巡航導彈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高達二萬一千噸,主要武器是二十枚射程高達六百公里的重型反艦導彈,此外還能攜帶三十六條魚雷。
當然,德軍建造巡航導彈核潛艇,主要是為了對付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
說白了,這些配備重達數十噸的反艦導彈的核潛艇,其存在的價值就是用反艦導彈去打擊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
顯然,中國海軍沒有這樣的作戰需求,也就沒有建造巡航導彈核潛艇。
此外,受國土面積狹小影響,德軍的戰略核潛艇在其戰略打擊系統中擁有極高的地位。
冷戰期間,德軍總共建造了七級、一百二十二艘戰略核潛艇。即便在冷戰結束時,德軍都擁有四個級別的六十四艘戰略核潛艇,總共配備了近千枚潛射彈道導彈,擁有差不多三千枚核彈頭。
要知道,在冷戰結束的時候,中國海軍只有兩個級別的三十八艘戰略核潛艇,潛射彈道導彈的數量不到七百枚。當然,得益於更加先進的潛射彈道導彈,中國海軍戰略核潛艇攜帶的核彈頭多達五千枚。
可以說,在帝國海軍中,真正出彩的就是潛艇。
從某種意義上講,潛艇是帝國海軍在冷戰期間的絕對主力。
為了獲得最前進的潛艇,帝國海軍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一點,在綽號“槍烏賊”的核潛艇上體現得極為明顯。
這是世界上唯一用鈦合金製造耐壓殼體的攻擊核潛艇,也是世界上航行速度最快的攻擊核潛艇。該級首艇在一九七六年建成之後,創造了很多紀錄,而且幾項紀錄直到冷戰結束都沒有被打破,比如五十二節的潛航速度、一千二百米的潛深紀錄、一千公里閉合航線的潛航速度紀錄等等。
在短短五年之內,帝國海軍總共建造了六艘這樣的潛艇。
只是,因為大量使用鈦合金,“槍烏賊”級潛艇的造價高得離譜,甚至相當於同時期等重黃金的市場價。更重要的是,為了達到匪夷所思的效能,德軍在“槍烏賊”級潛艇上採用了很多當時根本就沒有成熟的技術,比如液態金屬反應堆。結果就是,“槍烏賊”級潛艇在服役之後暴露出了很多問題,六艘潛艇的平均服役時間還不到十五年,最後一艘在一九九四年退役。
帝國海軍以潛艇為重的發展戰略,既有技術上的原因,也有經濟與政治上的原因。
主要就是,在與海軍有關的技術中,帝國海軍在潛艇技術上的優勢較為明顯,而且與中國的差距最小。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支潛艇部隊的花費最小,僅相當於建造水面艦隊的十分之一。在政治上,則關係到了帝國在冷戰時期的基本戰略,即以全面核報復為核心的國家生存戰略。
事實上,在戰後的二十多年內,帝國海軍壓根就沒有發展過水麵艦隊。
說白了,在全面核戰爭的威脅下,讓很多人都認為水面戰艦失去了存在價值,在戰爭中將成為敵國核武器的理想打擊物件,而在核戰爭中能夠生存下來、並且發揮價值的只有更加隱蔽的潛艇。
要知道,這種思潮在中國海軍中也出現過,而且差點成為中國海軍的主流思想。
顯然,對於無法跟中國進行造艦比賽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戰艦無用論”的出現迎合了其基本國情。
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自廢武功,在二十多年裡沒有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當帝國海軍猛然認識到,核戰爭根本打不起來,而以代言人為主的常規戰爭成為主流,海軍在常規戰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時,已經喪失了追上中國海軍的機會。
與潛艇相比,帝國海軍的水面戰艦根本就不值一提。(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小說閱讀網(readnovel。)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