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知明教計劃,當下也不急著衝出塔來,以寡敵眾。僅僅守住高塔的正面門戶進行防禦。至於塔頂尖的焰火,不過是發啟突圍行動前的一個正式訊號而已。
只是此塔有磚有木,在這大火的連續焚燒之下,頂上用來藏寶的數層,早已必必剝剝的燃燒起來。而寺中王府衛士的反應也確實訓練有素,才將那些本想脫困而出的六派弟子一時堵在了這裡。
但是,若再拖得一刻,等到六大派高手的功力全數恢復,想要殺出個黎明,確也遠非什麼難事。
目前,出現在萬安寺裡的王府好手水準參差不一。公認最強悍的,不過是汝陽王手下的十八名番僧。這十八個僧人,分用五刀、五劍、四杖、四鈸,合起來號稱“十八金剛”,也算是不錯的能人。
可是若要和武林高手大量匯聚的六大門派比較,確是海中沙粒,螳臂當車。六大派裡,只須內力盡復的武當七俠隨便一輪進攻,便可將之輕鬆擊敗。
至於其他的蒙古尋常武人,更是不值一提,只有被人肆意屠戮的資格。
隨著時間慢慢推移,塔上火頭愈見旺盛,塔下的武林人士亦都回氣大半。
雙方的戰鬥一觸即發,展開的甚為迅速。始終沒有等待到王府援軍的眾守衛一方,因為軍令在身,只好硬著頭皮去和那些飛簷走壁、不在話下的江湖好手近身對抗,剎那傷亡慘重,兵力損失極大。
少林、武當、峨嵋、崑崙、崆峒、華山六派門下,如空聞、空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巖等一流高手相繼發威,直殺的元人方面慘嚎遍起、血流成河。而張松溪、張翠山、何太沖、班淑嫻、華山二老、關能等二流硬手,也是不願落後,將那塔前列陣的兩翼軍隊狠狠包抄,竟似打著全殲敵手,一個也不放過的兇猛念頭。
雙方的強弱之勢逆轉神速,王府裡的好手勉強搏擊,堪堪守禦,倒也不至丟卻性命。可那大量的元朝尋常士兵,面對速度迅捷,身手矯健的六派精英弟子,卻是毫無辦法,只有挨殺的命,真正是兵敗如山倒,簡直無可抗禦!
在場中人,唯一能與中原高手並肩爭鬥的一十八位番僧,先前時候就想出手相阻,卻被一道朦朧白影衝突過來,闖進陣內,瞬息被滅四位同僚,正是呆在外圍隨時警戒的“四鈸金剛”。
來人幻影一頓,現出一名臉色溫和、隱帶笑意的年輕男子,確是飛速趕來的殷揚本尊!
殷揚出手滅人,秒殺四僧,神情尤似閒庭信步,毫無緊迫張弛之感。立定以後,從容瞧了一遍場上形勢,發現各大派高手的功力大多恢復了五、六、七層,殺起蒙古人來更是分外賣力,居然比他事前所預料的還要樂觀幾分,一時大覺滿意。
想及楊逍提出的調虎離山、釜底抽薪之計,外圍又有韋一笑這個縱火犯暗中支援……想必,此時的汝陽王府那邊,也定熱鬧得緊,絕無派遣增援的可能。看看如今駐守赴援的高手們,僅有眼前寥寥的這十四個番僧,便了其間一二。
而對於他來說,群僧實在太好打發,沒有一點挑戰性。
殷揚自個兒覺得沒有挑戰,可人家未必也會這麼想。瞬間被殺四人,導致自家“金剛陣”不再完美無缺的剩餘十四番僧,身著紅衣,各持長劍、戒刀,禪杖,登將停下身形的殷揚,團團圍住,緊盯不放。
這些番僧實非庸手,俱都出自蒙古國教、藏西密宗,算是宮內那位鐵衣國師的同門一脈。可在殷揚的眼裡,陣勢被破的另外十四人,已然算不得什麼危險。憑藉自身的移動速度以及攻擊頻率,要殺他們,不過數十招事!
十四番僧少出京都,見識略淺,一向在京裡作威作福、飛揚跋扈慣了的。再加上,他們從未見過殷揚,只以為身亡的四人,乃是由於對方偷襲所至,又哪裡曉得對手的厲害!?
為首一僧,怒吼一聲,其餘的十三名番僧便跟著他步法詭異的遊走起來,十四人快速組成一道道重疊人牆。
殷揚身處包圍圈中,仍舊不慌不忙,一會兒功夫,已瞥出此陣當中著實蘊藏了不少變化,正想仔細觀摩,忽見身前戒刀翻轉,一僧竟然直接剁向他的肩頭。殷揚輕易閃避,退至別處,又聽腦後金刃劈風,兩柄戒刀一左一右,幾乎同時砍到。稍稍有些詫異於眾“金剛”聯手之後的威力還算能看,心裡確不把他們的攻守相助放在眼裡。
身如游魚,轉換方位,又再躲過身前五僧手上閃爍刺出的怪異劍招,殷揚猛然提氣加速,只見他身化殘影,如同穿花蝴蝶一般亂兜圈子,盤旋飛舞,時而高攀,時而低縱,在十四人的夾擊裡穿插來往,去離自如,無有一絲停頓滯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