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出版社——布朗覺得自己對商業小說創作的要領也略知一二了。首先,背景是至關重要的。布朗一再強調,為每本小說量身打造一個故事背景與精心設計故事情節和悉心刻畫人物同樣重要。而背景中地點的選擇又是最關鍵的一環,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小說能挖出多少秘密,這些秘密又怎樣與讀者的接受環境融為一體。
只有合適的場景才會讓故事顯得自然可信。背景定下來之後,作家還必須對它進行細緻深入的調查,掌握各方面細節材料。
《數字城堡》完成後,布朗就決定下部小說啟用新的男女主人公——比蘇珊·弗萊徹和戴維·貝克更具靈活性和外延性的人物。雖然他那時還沒有想好一位可以擔當系列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已經為這位英雄設計好了一段浪漫情緣,就像《數字城堡》裡的那樣。
在《數字城堡》的主題研究和資料蒐集過程中,布朗知道了如何同那些願意幫助自己解疑答難的專家取得聯絡。但要從中找到願意為《天使與魔鬼》提供資料和資訊求證的專業人士可就不太容易了,而他也不能總指望靠向梵蒂岡的上層人物發郵件來獲取資訊。
於是,布朗只好求助於那些曾跟他合作過的專家,看他們認不認識梵蒂岡方面的專業人士。有人就向他推薦普蘭頓——俄亥俄州立大學圖書館的總管理員。布朗覺得這個建議很不錯,因為以前在埃塞科特學院教書的時候,每次遇到問題他總是向學院的圖書管理員求援。
就這樣,布朗和普蘭頓在一封封電子郵件中建立起了聯絡,彼此間的友情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加深。雖然布朗後來還找到了其他的資訊渠道,但普蘭頓的回覆卻是最及時,最有效。不僅如此,普蘭頓還經常為他找出一般學者都很容易忽略、但卻很有幫助的書。
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丹·布朗完成了資料的蒐集和整理工作。下一步,他決定還是按老習慣對這些資料作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然後再開始構思故事的發展主線,不斷充實完整,最後再動筆。實際上早在資料研究階段,他就又幹起了他揚言最不喜歡乾的事:沒有任何協約的情況下又開始考慮下部小說。但既然離《數字城堡》的上市還有十八個月,而這期間他又沒有其他的事幹,他和布萊斯都認為應該緊緊抓住這段時間,好好寫作。這時的布朗已儼然以職業作家自居了,儘管他還沒從寫作中拿到一分錢的報酬。
布朗創作《數字城堡》的時候,還身兼兩份教師工作,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那非比尋常的定力和效率。但現在為了能夠全職寫作,他辭去了學校的工作。時間變得充裕起來,布朗寫作生涯的第一個考驗也接踵而來。
1997年的秋天,離《數字城堡》出版還有好幾個月,布朗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他已經進行到了創作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他最熱衷的一步:撰寫小說。開始還頗見成效,但是沒幾天,布朗就發現自己如坐針氈。他此時不願也不想坐下來一個字一個字地寫。這樣的情況持續一段之後,布朗決定開車去波士頓參加一個電子聲辯系統的展覽。這個小麥克風似的的電子裝置,可以將說話人的聲音透過電腦程式自動轉化為記錄下來的文字。這次活動讓對科技並不十分感興趣的布朗又一次充滿了活力與動力。他開始採用這種全新的方法來梳理思路,創作又變得有趣了。
第三章 運籌帷幄(5)
邁過了寫作關卡的布朗順利地完成了《天使與魔鬼》。離這本書出版還有好幾個月的時候,他就開始向新聞網路組討教一些出版經驗。布朗與許多已經出了書的作家建立了聯絡,相互交流一些意見和建議。布朗希望藉此可以知道他們第一本小說出版時的情況,以便應付新書上市後出現的問題。
通常討論的話題總是不知不覺地轉移到如何為小說作市場宣傳。雖然大多數作家還沒有考慮到這點,但布朗很快就意識到,一個作家要想成功,就必須擔負起為自己作品宣傳的重任。《華爾街日報》上的一篇文章讓他感觸頗深,一個作家不滿出版社對自己作品的冷淡,自己掏腰包花了三萬五千美元作廣告,但這部作品帶給他的第一筆利潤就是這筆廣告費的好幾倍。
布朗看清了寫作將給自己帶來的巨大潛在利潤。布朗清楚,一部作品只有具備精緻的故事構思、完美的發展主線和其他一切足以吸引大眾眼球的要素才可以賺錢——賺很多的錢。
在還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作家時,我們的布朗就高瞻遠矚地發現了全職創作比寫一本小說具有更遠大、更光明的前景。
但此時的他還不知道,在黎明到來之前還有一段漫長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